首页 > 动态 > 宝藏问答 >

群起而攻之历史典故

2025-09-12 18:06:42

问题描述:

群起而攻之历史典故,这个问题到底啥解法?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2 18:06:42

群起而攻之历史典故】“群起而攻之”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众人一起攻击或批评某人、某事。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先进》:“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虽未直接出现“群起而攻之”,但其精神内核在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中有所体现。后来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有更明确的出处:“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欲勿耕,不可得矣。今也不然,诸侯之大夫,皆非人也,而欲与之言,是犹以羊牧虎也,必不得其所已。若夫子者,天下之贤者也,而诸侯之大夫,皆非人也,而欲与之言,是犹以羊牧虎也,必不得其所已。若夫子者,天下之贤者也,而诸侯之大夫,皆非人也,而欲与之言,是犹以羊牧虎也,必不得其所已。”虽然这段话并非直接使用“群起而攻之”,但其表达的思想与后世该成语的用法高度契合。

“群起而攻之”的本意是指多人联合起来对某人进行攻击或指责,通常带有集体反对、舆论压力或道德谴责的意味。这一成语多用于描述社会舆论对某个行为或人物的强烈反应,也常用于政治、道德、文化等领域的批评现象。

“群起而攻之”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强调的是群体对个体的共同批判或攻击。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集体意识和道德评判,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君子行为的期待与约束。该成语常用于描述社会舆论对不良行为的集体抵制,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和社会意义。

表格展示: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群起而攻之
出处 非直接出自经典文献,常见于后世文学及史书中的引申用法
含义 多人联合起来攻击或批评某人或某事
用法 多用于描述社会舆论、集体道德谴责或政治斗争
哲学背景 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集体正义与道德规范
使用场景 政治、道德、文化等领域,常用于批评不良行为
近义词 众矢之的、万人空巷、群情激愤
反义词 孤立无援、独善其身、无人问津

通过了解“群起而攻之”的历史背景和实际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在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