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嗷待哺”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尤其用来形容婴儿或者幼小动物饥饿时等待喂养的状态。从字面上理解,“嗷嗷”是形容声音,比如婴儿啼哭的声音;而“哺”则指喂食。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迫切需要食物的情景。
关于“嗷嗷待哺”的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记载:“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妾亟望之,若嗷嗷然待哺之鸟。”这段文字中,司马迁用“嗷嗷然待哺之鸟”来比喻民众对统治者的期望,表达了他们急需救助和关爱的心情。后来,这一表达逐渐演变为固定的成语“嗷嗷待哺”,用来泛指任何需要帮助或依赖他人供给的情况。
成语不仅限于描述生理上的饥饿,还可以引申到精神层面的需求,比如渴望知识、期待援助等。因此,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语境赋予其更丰富的含义。无论是用于描写生活场景还是表达情感诉求,“嗷嗷待哺”都能恰当地传达出一种急切盼望的状态。